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实践中心申报材料
中心动态
教学成果
申报材料  

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上传人:张正宇  发布时间:2013/5/20
    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方案
建设的目标与思路:
根据南京工业大学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力的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定位,遵循卓越工程师实践教育培养目标,围绕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重心,秉承“紧扣学科发展、立足社会需求、夯实实践基础、强化工程技能、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实践教育理念,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目标与思路如下:
1、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办学传统优良、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及其在行业中的美誉度,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以教育部“质量工程”和“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技能”创新型轻工应用人才为目的,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践资源,优化校内外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创新实践教育体系;改革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发挥轻工学科科研组的纽带作用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成果转化作用,实现理论知识实践(专业实验)、轻工科研课题创新实践与成果转化实践的有机串联,构建创新实践培养模式。通过创新实践,使高校培养的学生在素质和能力上与社会企业单位的需求高度契合。
历经两年建设期,力争把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成为省内一流、数字化、集约化、集成化、开放共享、辐射作用明显的省级实践教育示范中心,在平台硬件、师资队伍、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诸方面均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成功搭建专业实验、科学研究、校内外实践有机关联的创新型实践教育平台,为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提升实践能力提供多途径通道和方式,全面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2、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博士点、发酵工程省级重点学科、国家轻工业食品质量监督检测南京站、国家轻工业
香料化妆品洗涤用品质量监督检测南京站、省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国家生物工程中心和江苏省工业生物创制中心等平台,做实做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创建一流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支撑平台。
(1) 夯实实验基础,助推实践教育创新
本科生培养体系是由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构筑的育人和成人、成才体系。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知行合一,才能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培养计划中,构筑循序渐进的学生实验实践体系,将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有机衔接,形成整体的实验体系;将金工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扎实推进,形成完善的实践体系。
加大实验投入,更新实验仪器和设备,进一步完善实验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整合实验教学资源,优化课程内容,加强实验教材建设,开拓网络实验课程视频课;构筑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步步递进、层层加深的实验路径,构建特色鲜明、示范引领、开放共享的实验教学资源和体系。
(2) 学科引领,提升实践创新内涵
南京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学科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优势,学科各课题组具有较强的教学和科研实力,近年在轻纺、发酵、食品、功能糖等领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纺织服装功能化和生态化,食品营养化、功能化和食品安全,先进发酵技术制备功能糖和生物功能材料等科研方向百花争艳的态势。
对学生全方位开放建成的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通过学科前沿的引领带动作用和研究实践资源的优化配置,让学生掌握科研开发的思路、方法和流程,全面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可以参与科研课题的立项、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研究实验过程、产品化过程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研开发全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实践教育从“老师讲解、学生模拟”到“学生探索、老师点评”的有效转化,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创新的内涵和意义。
(3) 企业主导,实践创新出成果
轻工企业担负着繁荣市场、增加出口、扩大就业、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举足轻重,但其在长期快速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日益显现,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升级。提高轻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轻工企业的科技驱动和创新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南京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立足建立于轻工企业的校外实践基地,将校内创新研发与校外成果需求有机结合,发挥各自特点,实现轻工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学生通过在中心的创新实践,成为科研课题在企业成果转化中的实施主体之一,学科科研成果产业化架起学生实践创新和企业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学生在创新实践中学习,学习推动创新实践,实现了学生实践创新和企业创新发展的无缝对接。
(4) 校企协同,实践教育出人才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通过完整科学的培养体系,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熏陶和创新实践锻炼。大学培养的学生最终需要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因此,社会、企业作为培养体系中的一环,必然需要参与这一培养过程,校企协同、共育人才。
南京工业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协同轻工学科与轻工企业,将企业培养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验实践内容选择等过程。在科研课题牵引下,串联学生、科研组、企业,实施科研课题在轻工企业的成果转化,在实现轻工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增强了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
主要建设内容(含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1、运行管理体系的建设
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依托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丹毛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
(1)中心与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分工负责,资源共享。成立“轻工技术与工程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中心管理委员会”,由校企双方分管领导担任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实行中心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设立4个实践平台:实验教学平台、设计教学平台、创新教育平台、实习教育平台。聘请校内外轻工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组成中心学术顾问团,对中心及下设的4个平台进行指导工作。
(2)中心在日常运行管理中,除执行学校有关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外,为加强管理、促进运行与开放,还将重新制定或完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如《中心实验与实践课程评分标准》、《基地实训项目评分标准》、《中心人员管理与考核办法》、《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中心开放实验室管理条例》、《中心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办法》、《中心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等,使中心的培训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实验教学和实践教育的安全有序运行。

2、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  
(1)整合实验教学资源,构建实践教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多层次、分阶段构建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应用水平为主线,以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综合技能与创新实践训练、基地实训为基本内容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基础实验技能训练。在原有基础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形式和内容,中心安排教师集中介绍中心实验室主要仪器,演示基本实验操作和分析测试操作,并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的机会,使学生熟练掌握从轻工技术原材料、工艺设计到终端产品性能测试的全流程基本实验技能。
综合技能与创新实践训练。整合各专业科研实验室和教师资源,教师设置自己科
研课题的子课题对学生开放,吸收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课题的研究,这种训练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框架:有实验目标而没有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实验原料可在较大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学生需要自主设计处方、工艺路线来完成实验目标,允许在失败中摸索改进。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启发、解惑的作用。这种模式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科研探索的兴趣,解放和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国家、省、学校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鼓励和支持学生独立申报科学研究类、技术开发类和创业类课题,为其提供开放的实验室资源,并安排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行指导,倡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学以致用。
基地实训。在与合作企业长期良好稳定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挂牌校外实训基地,投入经费对现有合作基地进行改造,购置一批满足校企双方共同人才培养目标的仪器设备,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充分锻炼学生实践技能的平台。将校外实训纳入专业课程体系,计入总学时,制定详细的实训计划,并建立专门的考评制度。
中心建成后,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将开设实验课程15门,实训项目25个,中心实验学生人数500人/年,实验人时数约20万/年。
(2)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导向,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案例式、启发式、探索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推进小班教学,小班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方法,达到自我训练、自我提高的目的。积极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把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着力点,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研究探索性教学、综合设计创新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平台,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网络化。购
置部分实验教学软件,逐步把计算机仿真技术等高新技术引入实验教学和相关的仪器设备中,建成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室,对气质联用、高效液相等大型仪器设备进行仿真操作训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全面开放实践中心实验室,建立预约实验时间、实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网络体系,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利用。学生还可以查阅文献资料、观摩经典实验录像并与教师在线咨询和交流。
(3)适应实践教学改革,大力推进实践教材建设
随着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多层次、分阶段、完整的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编写与之配套的实践教材以适应新的实践教学要求将成为实践中心的重要任务。在教材的编写上,将注意增加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内容,完善实践训练的指导丛书。

3、实践教学中心硬件建设
从轻工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逐步构建实践教学的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与企业联合扩建、改进校内实验基地,补充实验中所需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完善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内容形式更加多样的虚拟仿真实验室。针对校企双方的人才培养目标,对现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适应性改造、添置设备及网络化建设。

4、实践教学中心师资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有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地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优化师资队伍结构;针对实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要,积极为现有教师创造培训和进修的机会,让教师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按照教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岗位,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另外,从合作企业引进一批专业技术或管理骨干力量担任兼职指导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及指导毕业论文等任务,补充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建设一支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学队伍。

  • 附件【2013520125323955.doc】已下载



 
  关于开展实验室危险源辨识、规范实验室信息牌工作的通知
 2016/11/14
  为了加强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有效控制实验室风险,预防实验室事故,维护师生安全与健康。学校决定组织开展全校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工作,进一...
友情链接  
地址:浦口区浦珠南路30号食品与轻工学院A2楼
技术支持机构:中秦慕华软件服务

版权所有©Copyright 2010-2013 njut.edu.cn All Right Reserved